还记得那些你吃过的美食,有些吃着吃着就再也找不到了,成了永久的味觉记忆,或者变得面目全非?
我的记忆里,就有那么一碗鸡汤米线,毫不夸张的说,是我跑遍全国各地,吃到的最好吃的米线。
那是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个摆摊卖米线的女人,三十出头的样子,推着一个特制的小吃车,地上摆放着几张小桌,几个小椅子。小推车的一头放着一个烧煤火的炉灶,炉灶上永远坐着一口大铝锅,里面放了两只老母鸡,一直那么慢火炖煮着,香味能飘好远。小车的另一边还有一口热水锅,是用来烫米线的,中间的案板上放着各种调料的瓶子和小盆子里切好的韭菜碎,榨菜碎。案板下的桶里,就是事先泡好的米线。
她家的米线大碗六毛,小碗四毛,那时候学生都没有钱,因为汤免费加,所以都是去吃四毛的。她家的汤是熬得很好的鸡汤,味道很鲜。女人用手抓了下面桶里的米线,放在一个竹制的笊篱里,搁在开水锅里烫几秒钟,然后麻利的拿出一个碗,用干净的白布擦一擦,一道弧线闪过,笊篱里的米线带着几滴水线,就已经被倒进了碗里。那灵巧的手抓起汤锅里的勺子,舀上一勺鸡汤,再抓一把碎韭菜洒在碗里,最后,蒯一小勺榨菜碎,再淋几滴小磨香油,满满一碗米线就端上来了。
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当年的影像,此图最为接近,还望见谅。
通常我们都是在旁边买一个一毛钱的刚出炉的热腾腾的烧饼,坐下来先喝着汤把热烧饼吃完了,再让老板加一碗鲜鸡汤,然后才吃米线。这时候,随着我们一声“老板,加汤”的喊声,女人会放下手里的活,“哎”的应一声,一大勺子热鸡汤就已经到了你的面前,一边倒进你的碗里,一边还会说:“先喝,不够了再加啊,还要韭菜不要,要了过来抓。”声音清脆,家常里透着温暖。
她家生意很好,经常是坐一地的学生,尤其是冬天,喝两碗鲜美的鸡汤,又暖和又美味,关键才4毛钱,真的是太幸福了。
每次放寒假、放暑假,在家里待久了,就会非常想念那碗米线的味道,通常假期结束回到学校,首先就是放下行李直奔学校门口,先来一碗米线解馋。
后来毕业离开了,到了现在的城市,就是非常的想吃学校门口的米线,于是就满大街找。那时候这个城市还很少有米线这种小吃。找了很久,在一家国营厂的家属区找到了一家卖米线的小店,吃的人很多,都是厂里的职工,要了一碗,8毛钱,看着还行,也是清汤的米线,放的是一种切碎了的酸菜,还有几粒牛肉粒。
贵州酸菜米线
欣喜之余,赶紧尝了一口,却让我大失所望,汤除了咸,就是一股发馊的酸菜味,牛肉也不是新鲜的,有坏了的感觉,实在咽不下去。看着他们厂里的人们吃的热情,我只能扔下大半碗的米线,摇摇头走了。
又过了几年,当地一个人在一条偏僻的小街开了一家米线店,生意爆火,后来把楼上和左右也都租了下来,十几间门面常常都是坐满,要等位子。他家在楼下和楼上各设了一口大锅,里面放上五六只整鸡不停的煮,顾客可以自己去加汤。
他家的米线属于细米线,米线本身并不出彩,只是碗里还放了海带丝,胡葱花,再来上两大勺芝麻酱,还有肉眼可见的煮着整机的鸡汤,搅一搅,黏糊糊一大碗,味道不错,芝麻酱很香,海带和鸡汤也很鲜,胡葱花炸的也恰到好处,但不是我要找的那种米线,那种汤清葱绿,喝起汤来鲜美爽口,米线爽滑弹牙的鸡汤米线。
河南麻酱米线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一次上大学的城市,当地的客户还专门带我去原来的校址看了看,学校门口现在都是修的整洁的大马路,绿化的美丽漂亮,哪里还能找到随便摆摊的小贩。
在街上看到了卖米线的小店,进去一看,是四川人开的,有鸡块、排骨、牛肉的米线,但都是麻辣口味,点了一碗微辣的牛肉米线,米线是粗米线,汤是清汤,肉挺多,味道也不错,也没有糊嘴的芝麻酱,但是还是有明显的麻辣口感,和川菜的味道,并不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一碗清汤鸡汁米线。
四川麻辣米线
再再后来,出差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也去过出产最著名的过桥米线的云南,在建水吃过菊花米线,在大理吃过小锅米线。去湖南吃过米粉、去福建吃过面线,贵州吃过酸汤米线,四川吃过麻辣米线,虽然各地米线都有各自的特色,但都不是我要找的味道。
也许那个小妇人早已儿孙满堂,在家安享天伦之乐。也许她改了行做了别的生意,红红火火顾客盈门。也或许她还在那个城市的一个角落卖着米线,那碗让无数学子魂牵梦绕的鸡汤米线,只是黑丝变白发,已不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