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东方红号卫星已经成功发射了51年。4月24日也就被记做了航天日。
在影视作品中,主角无不是经过千辛万苦最后才能修成正果的,所以歌功颂德的故事让别人来讲把,今天咱们就来细数一下我们的航天事业所踩过的那些坑,毕竟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真正理悟彩虹的美丽。
最初我们就叫火箭军的,但因为顾及他人感受才叫第二炮兵的
我们的东方红一号虽然是在1970年4月底成功发射的,但我们的航天事业起步得更早。早在1956年,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的时候,钱学森就提出了利用导弹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新型部队。在1956年1月,钱学森在北京给在京的军事干部讲关于导弹武器知识的概述。在课程中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火箭军。当年简称火军,即装备火箭的部队。

但是当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既没有苏联当时在搞的战略火箭军的咄咄逼人,又不具备当年美国的战略空军的规模,而且又要顾及国际上的感受,同时在保密的前提下,最终由周总理命名为第二炮兵。
其实在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真正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了中近程导弹。
直至2015年12月31日,第二炮兵才被真正的升格为火箭军,在此之前虽然二炮的人员身穿军服,但是实质上是和海陆空三军都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的。默默无闻了半个世纪。
中国的第一次导弹试射就失败了
我们记录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是1960年11月15日发射成功的,不过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枚。

苏联R-1导弹
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是一款苏联代号为P-2导弹的仿制品。当年苏联也不是真的在帮助中国几乎零基础的航天事业,他们自己有了比较成熟的P-1(R-1)导弹,但是拒绝输出给中国,把装配了苏联人当时自己也搞不明白的RD-101发动机的P-2导弹卖了一枚给中国。

苏联R-2导弹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P-2导弹,我们依旧会发现P-2导弹和P-1导弹都有德国V-2导弹的影子,但P-2导弹的长度更长(长了50%)。这并不是P-2导弹的唯一跨度,更为跳脱的是这枚导弹并不会像P-1和V2一样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保持导弹的完整,而是在再次进入大气层之前会有弹头和箭体的分离过程。在P-2上面都是探索性的新技术,
其实……即便是苏联自己也只制造了100多枚用于试验和研究,发射成功率基本上是五五开,后面苏联自己都不造了,这也是V-2形制的导弹在苏联的最后一个型号,就这么一个不成熟的导弹还被卖给咱们。
这就是我们航天事业的第一个坑。在1960年3月,我们仿制的第一枚P-2导弹被运到了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3月21日的发射中果不其然导弹弹头和箭体分离失败。失败后我们改进了爆炸螺栓的设计,在11月15日才真正的测试成功。
但是在踩了这个坑之后,其实我们是真的找到了弹头分离技术的关键核心。而且这个技术还在不断地迭代发展。讲真,其实我们的弹头分离技术目前是世界上最好的。其实从2001年开始,欧洲的阿丽亚娜5火箭、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就已经大量地运用我们生存的爆炸螺栓。

所以,有的时候去军博看到那颗矗立的东风-1,总是不由得去想,如果当年苏联没坑咱们,咱们的航天可能也会像苏联一样动不动就让几百人永远留在发射场。
我们的第一次运载火箭发射失败
1973年是中国航空历史上事故频出的一年,我们在发射东方红一号取得成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上做了一件和苏联人一样的事情,将长征一号加长,研制了风暴一号运载火箭火箭,也叫做新长征火箭,在9月10日发射长空一号卫星的时候,由于火箭协振问题,导致在发射后297秒,火箭整体失去平衡,凌空爆炸。

这是我们第一次运载火箭的失败,在随后的1974年、76年、78年,风暴一号又失败了三次。都是因为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组异常协振导致的火箭失稳。
一方面是当时冒进的问题,设计人员仅仅用了44天的时间设计改进了风暴一号的涡轮组,并没有经过太多的验证。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火箭被加长后很难有实测的协振资料数据。以至于风暴一号只发射过11次,最终被长二丙所取代。
为此,我们的航天人其实也没有闲着,不是说火箭的震动难以测量吗?于是就开发了地面火箭震动试验台。

这种试验台是国际上没有的稀罕物件,通过试验台的震动来模拟火箭在发射过程中所受到的所有震动参数。
这个工具在世界上依旧是最先进的。

就连美国也是使用的中国设备。为此我们还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的科技上的不平等条约。限制美国将我们的试验台用于武器测试,以及必须要将测试数据分享给我们。甚至在操作的时候必须是中方人员进行操作。——你要知道,振动台的美国客户叫做NASA。
我们在载人航天上的坑
基本上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我们的载人航天器是神舟飞船。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70年代就有了载人航天的计划。当时叫做714工程。
当时计划设计曙光一号飞船作为近地侦察飞船、曙光二号作为近地歼击飞船。可以在地球近地轨道上进行太空作战任务。

双子星飞船
当年美国有对标的双子星飞船。

米格-105
而苏联也有米格-105太空战机。其实当年太中的军事争霸已经迫在眉睫。
但当年由于风暴一号的问题,连带着也让我们的载人航天踩了个3吨多重的飞船没有合适的运载火箭的坑。

项目不得不在1979年终止。但带来的技术积累,让我们在1992年重新启动神州计划的时候,仅仅花了180亿人民币的投入就让杨利伟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的进入太空。180亿这种低得不能再低的航空项目预算,在任何时候几乎都是难以想象的。
这里也拜了714工程所赐,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就已经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掌握得八九不离十了。毕竟当年是为了太空作战所积累的技术。不仅仅如此,714工程还有一个更让大家能直观感受到的结晶就是——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远望号
它当年是作为准备跟踪和遥测曙光号飞船的督军而设计的。时至今日,远望号也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测量船了。
目前远望号已经发展到到了远望7号。

远望-7号
这东西,美国也有,他们最新的一艘测量船叫无敌,2000年下水的。

不过和远望号相比,所谓的无敌就是一艘小货轮。
最后
其实在航天发展史上,还有很多坑几乎都踩遍了。郭老有一句话工具必见诸实用,砥砺改进,以期日新又新。就特别能说明咱们航天的故事。踩坑并不要紧,更重要的是吸取了经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